川农学子“三下乡”:用实践助力传统工艺

2019-10-09 08:09:48  来源:互联网

汇聚青春力量,传承百年经典。6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海螺团队12名志愿者前往道明镇竹艺村了解、学习传统竹编工艺。

活动中各成员通过参观主编博览馆、采访主编艺人、学习竹编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学习传统竹编工艺,在增强对传统竹编文化了解的同时用他们的行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当中,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参观竹编,采访匠人

6月22日上午海螺团队成员到达道明镇竹艺村,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队,并介绍了竹编工艺的历史发展。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来到了竹编博览馆,馆内陈列着竹编产业发展史、获奖竹编艺术品以及各式各样的竹编艺术品小到茶杯,大到藤椅。

图为成员参观博览馆竹编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佳欣 摄

在参观完竹编博览馆后,感受过竹编工艺品的魅力,实践团队一行人在竹艺村的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竹编艺人的家中,就传统竹编工艺、竹编发展以及生活情况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在走访竹编艺人中了解到,由于起步较晚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竹艺村的竹编制作大多不成体系,参于竹编制作的大多是中年人或者老人,青少年出现断层,他们大多不愿学习竹编制作。

接受采访的杨艺人表示:由于没有人教学,大多竹编制作的技巧都事靠父辈的口口相传获知是自己实践制作中总结得到的,这也是竹编技艺传承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访中,老人们流露出对竹编制作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今年70岁了,五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竹编制作,年龄大了视力不好,做不了精细的活,但耐得下性子吃得了苦,也开始慢慢认真作这东西了。说话时老人也没有放下手中竹编制作的活。交谈时老人吐字清晰,精神矍铄,当问到到老人的身体情况时,老人提到多亏了竹编这门手艺让自己平时有个锻炼的机会。

图为竹编艺人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佳欣 摄

亲身体验,践行传承

在竹编艺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开始体验竹编这门精细的手工艺,用于竹编制作的慈竹,取中间三四节,劈成一根根的竹条后,再从竹条中选出一部分,分成一片片的薄蔑丝,完成材料的准备。一根根竹丝在竹编艺人的手中不一会便成为了一个精美的竹篮。经过老师的示范时间团队成员也开始了自己的竹编制作,虽看似简单的花篮但竹编实践团队成员制作得并不顺利,最终在艺人的耐心指导下,手把手的教队员们编出了一个花篮。

学习结束后,海螺团队的成员纷纷表示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体会都更深了一步,切实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中的那份坚韧和踏实,竹编制作真的太考验制作者的耐性和认真程度了,每一步都很简单但是凑到一起竹编制作的难度就上升了许多,每一次的编制方法的变换都别具匠心,前人的智慧深深震撼着团我。海螺团队成员何炎这样谈到。

图为竹编艺人示范竹编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佳欣 摄

领悟匠心,弘扬创新

竹编是一种传统文化,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固步自封的,竹编需要创新继承,竹编产业也需要创新发展。团队成员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村民都只是将竹编作为自己的副业,很多人都觉得竹编产业不能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接触这一行,沉下心来钻研创新的人更少。尽管许多人看好竹编产业,但是他们已经选择了转行或者放弃竹编,所以目前的竹编产业需要创新,基础的技术还需不断提高。竹编文化的传承很重要,中国竹艺城内设有许多实践基地供大家学习,我们希望更多人来传承。竹编老师说道,当然,竹编技艺仍需不断提高和创新,我们也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希望竹编艺术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多数的生活。

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千丝万缕织就有形精品。这便是竹编文化中的匠人精神。竹编对竹艺村的手艺人来说既是生计之道,养一方人;也是人文精神,传一方人。竹编等诸如此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见证。队员们通过此次关于竹编的社会实践,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人们,也有了更高的敬意。(通讯员邓坤涛 何炎 胡仰倩 杨凡镱)

图为实践团队和竹编艺人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佳欣 摄

文章关键词: 责编:Admin

图文推荐

热闻推荐

天天新闻网版权所有

报错:admin@qq.com (非诚勿扰)   QQ: 123456

赣ICP备17003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