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书写 为时代画像
张雅欣 林世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作为一个断代式的历史开启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在新中国成长和成熟中不断被媒介文本所再现与重述的时刻。然而,在诸多尝试对那个已经逝去的、不再能够重新以身体和情感的双重在场去回看的历史时刻进行叙述的文本中,只有一类文本拥有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真实的特权纪录片。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是70年前那场开国大典如今仅存的现场影像记录,换句话说,是《新中国的诞生》中的纪录影像无限逼近着70年前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纪录片在新中国的出生之日起就同时携带了一种功能和趋向,而北京,新中国的首都与政治文化的心脏:它始终自觉承担着记录时代和历史的使命,它始终陪伴并见证着新中国的每一次成长,它始终与祖国共享着蜕变与腾飞的荣光。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北京为重镇的新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始终紧跟着国家的步伐,以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优势自然成为了书写国家记忆的重镇之一。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作了一批以宏大叙事的语态反映国家社会变迁的纪录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抗美援朝》《亚非会议》《百万雄师下江南》《领袖和我们同劳动》《百万农奴站起来》《周恩来和我们在一起》《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等等,这些作品皆是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奋起直追的中国饱含情感的历史书写。如今我们不仅得以从那些携带着厚重的历史质感的黑白影像中重温着文字书写所无法传递的一代代中国建设者的情感和心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在视觉的意义上重新看见,看见那些不再能够返回的特定历史时空下新中国如何在循序渐进的大政方针指引中完成的一次次改革、推进的一项项工程、成就的一次次突破,以及那个久远年代中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民风民俗和价值观念。这正是纪录片某种意义上的特权,也是它最为傲人的魅力。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纪录片书写方式上的改变开始孕育,并生根、发芽,日益茁壮。这种改变旨在以个人化的叙事视点补足宏大叙事所忽视的盲区,其强调平民化的视角,强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此,一批以描绘普通人人的生存状态来反观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考验的作品应运而生。无论是《沙与海》中的牧民刘泽远和渔民刘丕成,还是《最后的山神》中的萨满孟金福,再如《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中的鄂温克人柳芭,以及《流年》等等,个人式的历史书写一方面讲述着身处时代巨变下的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潜藏的仍是不变的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照,它回应并秉承着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1],也正是这种实践再次确证了纪录片和中国社会的紧密关联。
历史的洪流没有停止,跨世纪时刻的到来同时也是商业、互联网、新媒体纷至沓来并日益强盛的时刻,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率先对此做出了回应。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成立,同年7月1日,北京纪实频道正式成立,这两大纪录片频道均以纪录片为播出主体,并在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冲击全面到来之前一直扮演着不可撼动的中国纪录片生产主力军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其始终尝试与国际纪录片生产平台通力合作,例如北京纪实频道即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日本NHK电视台、韩国MBC电视台、西班牙CINTV、国家地理频道等国内外知名电视台、制作机构及专业公司形成了深厚合作的基础,多年来共同摄制了《双城记》《声音传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北京堪培拉》等纪录片作品。这种国际合作的建立一方面使我们的纪录片制作理念和方法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创新,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可能,以《档案》为代表的国家记忆不再仅仅成为一种内部的消化,更成为了在中国故事这一具有于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基础之上所达成的融入全球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另一方面,商业化的时代同时意味着纪录片生产主体的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民营机构对于纪录片生产的介入。三多堂、伯璟、五星传奇、啊!树等诸多纪录片民营机构同样生产出了一系列关涉民族议题、关涉中国与北京故事、关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作品。无论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献礼的纪录片《重生》,还是以西藏这一中国式的符号为讲述对象的《极地》,我们都不难发掘,在北京成长起来的一批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影像书写,仍秉承着着国家主流媒体中一贯的基因、却带有自己独特解读的对于历史的关照,对于本土问题的关照,对于普通人自身的关照。
融媒体时代,是全球纪录片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今天,我们已跨越了这个最初给中国纪录片人所带来的某种忧虑,融媒体所带来的挑战最终形成了某种倒逼和助推,使得中国纪录片正借力转型并蒸蒸日上。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意外走红,让纪录片行业看到了新媒体平台蕴藏的无穷能量。近几年间,中国纪录片从最初的传统电视平台或机构自制自播,到电视台制作、台网共同播出,网制网播,可以说,中国纪录片的制播模式已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例如,由爱奇艺和优酷两大新媒体视频平台自制的纪录片栏目《猎奇笔记》和《了不起的匠人》即在2017年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由腾讯视频在2018年推出的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则实现了纪录片与真人秀节目进行内容与样态的互融创新;而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决战兰州》则登录了斗鱼直播平台并全站置顶,开启了纪录片与直播平台合作的新模式。而当下,一部纪录片,更是可以融影院、电视台到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融媒体共播,真正开启了融媒体纪录片的时代。去年底,一部讲述中国底层普通百姓、却被Discovery大中华区总裁魏克然誉为充满了power的小人物、可以成为全世界的榜样的纪录电影《生活万岁》,在院线创造了480余万似乎并不辉煌的票房成绩后登陆优酷,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打入了头部点击率的行列,并被几家电视台邀入播出,位列2018年最具社会影响力大奖之一。融媒体平台已为小众的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大众传播的春天。
当前,中国纪录片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形成了全面爆发之势,各方力量的汇聚催生了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其中,政府在聚拢纪录片人才,帮助纪录片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打造纪录片发展黄金时代。一是一库、一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北京纪录片优秀人才库和北京纪录片项目孵化平台;二是北京纪录片引领提升力工程,引领媒介融合,树立纪录片+理念,让纪录片横跨手机小屏、电视中屏、银幕大屏;三则是北京纪实影像周品牌活动影响力工程。它始终紧紧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改革发展成就,着力推动精品创作、撬动创投市场、搭建交流平台、推动项目交易,有效促进纪实产业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第四则是北京纪录片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覆盖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满意度、传播力和融合力六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标准,引领北京纪实行业精心打造国家名片。
北京纪实影像周,是在北京纪录片发展的大潮流中应运而生。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承办的北京纪实影像周在2017年11月24日至28日首次举办,第一届纪实影像周设置了纪实盛典、纪实论坛、纪实交易、纪实影像、纪实乐活、纪实京味六大版块,全国80余家影视机构,近3000人参加了活动;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在2018年8月3日至9日举行,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设立了纪实盛典纪实论坛纪实展览纪实影像纪实交易纪实人才六大纪实版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京城纪录片从业者和影迷带来纪实影像的饕餮盛宴。而即将于2019年8月23日至29日举办的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线,以壮丽70年 记录新时代为主题,努力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为期7天的第三届北京纪实影像周设置了开幕式、论坛、市场、展览、展映、国际、培训、征集和闭幕活动九大板块,到场参与的人群包括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国内外纪实行业决策者和纪录片从业人员,等等。从北京纪实影像周的板块设置中不难看出,其对于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整体性的资源统合起到了极大的助力资金、技术、人员、理念、方法、需求通通在此汇合,其极为有效地形成了一种驿站式的服务空间,在此空间之内,关于中国纪录片的一切资源被置放、被汇集、被共享,也正是在这种高度整合的空间内中国纪录片人才能够重新冷静地思考未来纪录片的发展和走向。
本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在论坛环节中设置了四场分论坛,主题分别为融媒体语境下纪实影像的新机遇、5G时代纪实影像的创新发展、构建新时代纪实影像的新格局、用纪实影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四个分论坛的主题呼应了当前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北京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发挥纪实影像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凝聚力?当新技术迅猛发展,北京如何利用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丰富纪录片的体验空间?当新时代蓬勃向前,北京如何在新时代号召下,建设纪实行业新生态,将纪录片产业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的旗帜和标杆?当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北京如何向地球村内的其他公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新时代正赋予纪录片人新的使命,也鞭策着从业者砥砺奋进,不断开拓纪录片发展的新局面。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面向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与新中国70年的征程相伴能够给予散落在各处的纪录片人以情怀和力量,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够持续地创造一种可能,留下一种声音,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再度满怀力量地为我们的历史书写,为我们的时代画像。我们相信这种期待,我们相信中国纪录片的未来。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张德魁、冷铁铮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84